村里娃也上起了蒙氏班
今年7岁的小晨是云南武定的一名彝族小男孩,患有先天性右耳发育不全。因为父母都在省城昆明打工,一年只回来两三次,小小年纪的他只能和60多岁的爷爷奶奶一起生活。由于平日里爷爷奶奶都是用彝族话交流,小晨直到3岁半都还不会说普通话。
因为耳朵的残疾,小晨多少有些自卑,不爱说话。小家伙最爱说的一句话是:“等长大了,我要去集市上买好多好多耳朵装起来”。奶奶说:“平时我们老俩口出去干农活的时候就带着他,他就在地里面玩泥巴。平时,他也会和村巷里其他同学玩过家家。”
由于经济发展滞后,村子里的孩子们在6岁以前大多跟随着爷爷奶奶在田间地头四处玩耍,等到满了6岁,他们才能进入到学前班学习,为上学做准备。至于幼儿园,他们从来都没听说过。
而在2014年小晨5岁的时候,原本打算继续“放野马”的他却开始了一段全新的体验:上幼儿园。村庄里第一次有了幼儿园,而且还不是普通的幼儿园。
2013年起,为了弥补贫困地区幼儿早期教育的空白,在武定县教育局的支持下,宣明会与当地合作伙伴一起推广“蒙特梭利教学法”,并专门成立了一所幼儿园用于推广这项教学法。有了这所蒙氏幼儿园,周边的孩子只要满3岁就有机会接受幼儿教育。
“蒙特梭利教学法”旨在通过视、听、嗅、味、触觉来培养幼儿的创造力和想象力,注重对学生“独立、协调、专注、秩序”等品质的培养。近些年来,这项教学法备受关注,更是成为城市里很多早教机构的金字招牌。而对于村子里这些说了一辈子彝族话的老人们,蒙氏教学法是什么,他们就完全不明白了,他们只知道孩子有了个玩的地方,还有老师管着,所以也就非常支持。就这样,小晨开始了幼儿园的生活。
但教育带来的改变却能在孩子身上一点一滴地形成。经过老师的耐心教导,听不懂普通话也不爱说话的小晨慢慢开始说话了,性格也开朗了许多,还学会了自己叠被子。升入大班时,他已经能用流利的普通话与人交流。小晨说:“在幼儿园里面最好玩,我最喜欢来幼儿园了,可以唱歌、画画、玩游戏。”
幼儿园的出现改变了幼儿只能跟班学习一年级书本知识的现状,而“蒙特梭利教学法”则对幼儿的创新能力、自理能力、行为习惯、礼貌礼仪的培养和养成有很好的作用。为了更好地推广“蒙特梭利”教学法,宣明会与武定县教育局合作通过培训、讲座、到试点跟班学习等方式,着重推动幼儿教师教学能力、动力提升,回应贫困山区农村儿童幼儿教育的需求,让山区幼儿园能够真正享受到幼儿教育。相信“蒙特梭利”教学法在武定地区的推广,能让更多像小晨这样的孩子拥有更加丰富多彩的童年。
(文/普爱琴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