看见、听见这百年一遇的洪水——英德勘灾日志

世界宣明会在中国广东的代表处在广州,距离这次勘灾的目的地——英德仅仅是30分钟左右的高铁。搭乘高铁从广州到英德,比我从家里到办公室约1个小时的通勤时间还短。灾害的威胁,原来就在自己的身边,借用网络的流行语来形容,细思极恐。

 

 
►被洪水冲毁的防洪堤,瓦砾已触及沿岸的民居

 

水利部珠江水利委员会水文局2022年6月22日12时34分升级发布洪水红色预警:受降雨影响,6月22日12时北江石角站流量18500立方米/秒,超过历史实测最大值。14点,广东英德水位升至35.97米,超警戒水位9.97米,逼近珠江流域“传说级”最大洪水的1915年7月水位了,堪称百年一遇的超级洪水。1

虽然在出发前已经在社交媒体“看见”和“经历”了这次百年一遇的英德水灾,但当你真正在山体崩塌和泥石流的外沿通过、置身被冲毁的防洪堤、站在田埂上放眼望去是几百亩因洪水浸泡而绝收的农田,我的心里有一种强烈的不安,一种因感觉到巨大威胁而产生的不安。人,在灾害面前是渺小又脆弱。

 


►被山体崩塌及泥石流冲毁的民居

 

极端气候频率增多导致自然灾害频发,同时也提升了常见灾害的影响程度,不能再仅仅依靠生活经验去预防和应对。

曾经参与救援的志愿者告诉我,给他们救援工作带来巨大挑战的其中一个难题是,这里的居民对洪灾太有经验。你没有听错,是太有经验。在英德某些地区,每年有可能遭受多于两到三次洪涝,居民对洪涝太有经验,都习以为常,以至于当水位临近警戒线救援人员通知让居民撤离到安置点的时候,很多居民仍抱着侥幸的心态留守在自己的房屋。最后,当水位迅速上涨才意识到自己已无法脱困,需要救援人员开着皮筏艇才将居民逐一转移。这给救援工作增加了很大的难度。

志愿者告诉我,由于工作量特别大,他们在最初的几天几乎没怎么睡觉,所有人没日没夜地投入到救援工作当中。据初步统计(6月21日数据),英德市受影响人口约40万人,紧急转移人口共3万余人。2

►树上的水位线仍然清晰可见,居民转移需要依靠救援队的皮筏艇
 

在稍偏远的村落,除了少量养蚕为主的家庭以外,其他家庭基本以年轻人外出务工为主要收入来源。面对突发洪灾,年迈甚至行动不便的老人家尚且缺乏足够的自救能力,这让留守儿童处在更为严峻的危险中。

所幸的是,截至目前,这次英德地区的洪灾并没有人员伤亡报告。但据英德市农业农村局初步统计,6月12日至23日16:30,该市农牧渔直接经济损失达到3.82其中,农作物受灾面积19.66万亩(其中水稻71084.8亩),造成经济损失2.36亿元。3

我们从几家农户的口中得知,这次洪水目前虽然已经退去,但农事并不能马上恢复。淤积着厚厚黄土的水稻田,这次也绝收了,另外需要人力割去原来种植的,清除淤泥后才能复种。养蚕的农户说,桑叶田被泡全部不能要了,蚕幼虫需要另外购置,恢复最少需要两个月。我们的车经过大片大片披了一层“黄衣”已坏死的香蕉树田,心里尽是为农户而担忧。

 


►我正在听取小学校长对灾情的复述(右一)

英德这场百年一遇的洪水,我到现场看见的,是灾害带来迫切的需求,被冲毁的灌溉渠、堤坝、道路;颗粒无收的农田;被泥石流冲毁的房屋;被泡坏的课桌椅等等。我听见的,是希望。农户热情地跟我们聊天,分享他们恢复生产的计划;还没从过度劳累恢复过来的志愿者告诉我,这次洪灾激发起居民的积极性,很多人自发参与志愿工作,支持社区恢复;小朋友告诉我,洪水来的时候,他也会害怕,但他很喜欢在安置点,因为他可以跟很多朋友一起玩耍。

在灾害中,我们是脆弱的,但我们仍怀有希望。只要怀有希望,我们可以是强大的。

(文/梁靖贤)

 

[数据来源]

  1. 中国气象爱好者,《北江特大洪水已超百年一遇,英德超警10米!分析:代表气候新问题》;央广网,《北江清远石角站实测流量将刷新百年来历史记录》;
  2. 中国新闻网,《广东英德水灾严重 约40万人口受影响转移3万余人》;
  3. 南方日报,6月30日第DD03版:英德视窗·综合,《洪灾受损农业,获预赔2500万元》;